10159455603493.jpg

//親子教養-「對不起的背後意義」

我想這個議題是很多家長自己需先好好地檢視自己的教導方式,是不是有什麼狀況?

以下的場景你應該不陌生

場景1:

公園裡一群小朋友玩公共設施玩得正開心,但小朋友1衝出來就直接推開下一位玩器材的小朋友2

小朋友1的家長很緊張的跑過來說:弟弟你不能這樣!快跟小朋友說「對不起」

小朋友1很不甘願地隨便說:對~不~起~~~(順道送了小朋友2一個白眼)

場景2:

餐廳裏頭兩位貌似兄弟的小朋友正在互相打鬧,服務生送餐經過,哥哥動作很大的打到了送餐的服務生,餐點因此撒落一地。

父母見狀,大聲喝斥了兄弟倆,並要求他們道歉。兄弟倆也馬上回了一句:對不起。

我見狀餐點打翻在我旁邊,話不多說就彎下腰幫忙收拾

兄弟倆看到這情形,我也發現兄弟倆在看我,我隨口問了一句:你們要不要一起幫忙收拾啊?

哥哥馬上回話:我們剛才已,經,道過歉了!不關我的事了吧!

弟弟看見哥哥這樣回答,也一臉理所當然的表情。


大人見狀孩子犯錯,要求道歉,這件事本質上沒什麼大問題

孩子道完歉後,必須先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!

現在的教育提昌『愛的教育』

父母受到教化後也開始不用老一輩的教養方式『不打不成器』

反而開始用說教的方式告訴孩子哪裡有錯,孩子道歉了,這管教就結束了。

我想問的是:道理說完了,然後呢?對孩子來說,他不過就是聽了你一席話

而年幼的孩子因為經驗不足,原本就很容易犯錯

重要的是:當他做錯事的時候,父母如何回應他,將影響下一次他犯錯時的反應。

如果父母在孩子做錯事時用打罵的方式回應,孩子整個感受的焦點將是自己的恐懼,很難去對事件本身進行反省;

但是,如果孩子做錯事時,父母就是要求他道歉,並不斷的講道理,孩子學到的是,我做錯事只要說「對不起」再被叨唸一番,其實就沒我的事了。

比較這兩種管教方式誰也不比誰高明,因為同樣都沒有達到管教的目的。

讓孩子為自己犯錯的行為扛起責任吧!

孩子做錯事,父母管教重點應該是讓孩子體認到他做的事造成什麼後果,更重要的是,他必須為這件事的後果負起責任。

例如,孩子因為邊吃邊玩而打翻了餐點,父母真的不必大發雷霆,但要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,把打翻的東西自己收拾乾淨:

孩子還小你可以,教他收,盯著他收。原則是:不收完不可以去做其他任何的事,堅持到底直到他清理完畢為止,下次他就會知道,吃東西要好好吃,否則要收很久。

例如,孩子弄壞了別人的玩具,你就拿他心愛的玩具賠償給其他人。讓他知道,用壞東西必須付出的代價就是自己心愛的玩具。下次他就會好好對待其他人的玩具。

不必打罵,不必過度說理,重點是要讓孩子有真實的體驗,真真切切的體驗到為什麼我不要再做這樣的事,

因為我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,因為我的行為造成的傷害,因為做錯事,從來都不是說「對不起」就了事。

我們常說,教養孩子要認知、情感、行為三管齊下,因此,

❗️重點❗️管教絕不是講理就好,還要有情感的體驗和讓孩子負起責任的行動。 (口號擷取自周育如 - 清大副教授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♀布丁♂恰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